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單車友善的城市


我生在金門的80年代,以腳踏車作為代步工具,是相當普遍的;到了台北的05.06年左右,由於本土電影導演陳懷恩的「練習曲」中,聽障者為主角開始尋找自己的單車環台,突然在台灣捲起一陣單車熱,爾後,單車在年輕世代眼裡、中年大哥觀念中,自行車成了另一種身份上的指標,你可以樂活騎單車,那是小資的象徵;當然也可以像電影主角那般重新踏遍你所關注的土地,翻轉不同的印象。民宿業者、餐飲業者開始歡迎單車客攜帶自行車吃飯,甚至店裡另闢洗車間,愛單車、熱愛騎車的人終於可以輕鬆享有被歡迎與款待的服務。

單車熱快結束前,台灣政府終於也氣喘吁吁跟上腳步,捷運、火車、飛機都可以運單車了,而台東縣緊追在後喊聲蓋一條東部的單車道,東部的好山好水成了最大的觀光用自然資本,挾帶帶著國人新興運動,內政部營建署當然也全力支持,給予大量經費……。
而我卻仍停留在自行車與我中學時期起單純的陪伴關係。

 

中國曾經是自行車王國,而北京的人口車輛密度之高,過去的千萬輛盛況卻在此時,早已被電動車、汽車給取代。

剛到北京時,我的身子便被他難以估計的巨大給走垮了。

人民大學校地小,據說北京大學是他的1.5倍大,清華大學更足足有人大的7-8倍大;小小的台灣無法與他相比,早已習慣以機車(摩托車)相伴,是驕氣也是差異,來到北京反倒無法適應了。

從宿舍走到校門口,再晃到地鐵站,再怎麼快步走少說也得花上個15.20分鐘。

全然顛覆了過去與機車為伍的習慣,以前不論是和朋友見面、想辦點貨、逛街上市場買菜,只需要機車狂飆亂鑽(錯誤示範),唯一需要花上氣力的只是移動整排的機車挪出一個足夠的車位……。
每天在往來教室、宿舍及一切繁瑣的生活必需用品中,還真是累人。

我私自想著:有本事在北京步行的女孩,腿應該都很厲害!

有位即將離開北京的朋友願意無償提供一台車,因緣際會下,我搞到一台自行車。但這前提是得從北京市東南位置的朝陽區,把車運回西北邊的海淀區。朝陽區大多數是商業用寫字樓,中央電視台、藝術特區798、夜店區的工人體育場等等都在那,相對於擁有北大、清華、人大、農業大學、林業大學、少說10多所大學以及充斥著古蹟如頤和園、圓明園、……的海淀區,大不相同。
想從熱鬧繁華的城市回到相對淳樸靜默的學區約莫2.30公里。即使台北單車熱已經好幾年,而我卻停留在中學時期以單車做為代步工具的執念,關於身體與距離間的相關感受,很不明瞭。

在心慌腦袋空的狀況下,求助某位戶外運動相當專業的台灣朋友,關於距離如何換算……。
20.30公里,大約是從新北市輔仁大學一路騎到台北市萬芳區;或者在你金門島之東之西兩大熱鬧城鎮的來回各一趟」
過去我只以機車或汽車走過這兩種距離,但終於有了個底。

卯起來騎便是…。

北京空氣很差,遠方景色總是混濁。那是個初春的下午,溫度大約8度上下,我背著背包,裝著圍巾手套水壺、保命的口罩,以及郊遊心態地帶著相機與地圖乙張,便坐著地鐵轉乘公車去朝陽區取車,約莫花了1小時多。

腳踏車大約半年多沒騎了,好在北京修車店(攤)處處都是,簡單整理打氣後,我便上路了。

雙腳踩著踏板像是原地踏著卻不斷前進,北京的交通路面及景色從踏板、風速、眼中的畫面,反饋到我的身上,以身體性的感受,理解著北京的樣貌。

本來出發前,我啥路線也沒規劃,樂觀地想邊騎邊拍忘卻體力的不支;就是那股不知情吧?!就是卯起來騎,餓了便找餐館吃,因此在下午四點多闖進幾個年輕人創業的小店,吃盤炒飯,詢問路段與胡同的夢想破滅後,繼續朝西與北行走(海淀區的方位);隨便晃到東四北大街,一路從東四一街、到東四十四街的胡同區域,胡同翻新得令我痛心,同時想起家鄉磚紅色的閩南建築這些年來的改變,自私的我,總寧可老東西舊得保持原貌,也不願她刷新得沒有味道。這胡同的灰瓦白牆那麼的白亮,因應新的商業模式而將胡同裡的房子建得高大以容納更多需求,可這需求究竟是表象還是欲望?

 
北京與中國的發展計劃藍圖中,同時也承載了國家那深如黑洞的慾望吧?

北京有很強的風,汽車從不理會行人或機動車騎士,自顧地呼嘯而過甚至帶著焦慮的喇叭聲,在路上我的心跳經常被搞得很快,神經相當緊張;這兒沒有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通常我跟著同向的人一起前進,傻傻的兩段式左轉,但令我訝異的是,整條路上很安全,也許因為自行車對中國、對北京曾經是這麼重要(現在數量的確銳減很多),中國對自行車騎士的友善並非像台灣那種刻意的展現,是自然而然視為一個族群。在寬闊的三線道旁,格出約莫兩台汽車寬度的自行車道,甚至有安全島將汽車與自行車分開。

在瘋狂的北京交通中,我突然覺得好安全,也許整列的汽車從不讓行人,被區隔出的自行車道路相較下真的令人安心。

曬太陽的老民工
以天安門中軸線為北京市基準,將左右切開,北京的道路如同棋盤一樣,只有南北與東西向,即使是初來乍到,我只需要稍微看下地圖,一路向西與北騎,便可到達我的目的地。諾大北京運車當樂活行,其實一點也不難。

假如,城市的街道樣貌也述說著城市(或人民)的性格,那麼北京,身為一個首都,想必也只能直來直往,靠譜的過日子;唯有從元人遺留的胡同配置,讓地人走入死巷而不知身在何處。台北的路歪七扭八,總有切線橫跨某條彎曲的馬路,所有捷徑都得自己慢慢發掘,哪兒沒有紅綠燈就盡往小巷鑽去。

北京使得觀光客對城市樣貌輕鬆上手,而台北只能給熟門熟路的人享受不規則。

記得曾經有位台灣朋友,將自己征服距離的慾望擺在單車可到達的地方,他發下豪語要來環島金門,問我需要多長時間。用時間來算距離早已不是數學物理課上的換算公式,更包含對於其他未知地的想像方式,然而,他對於沿途的景色人事卻沒有想像,「完成」是最重要結果,後來這位朋友騎的第一天便投降了。身為戰地的金門島,當初為了在地形上有戰鬥的優勢,修得高低起伏不定,隨時拐彎就隱身進一個營區,路當然不可能是直挺挺的;然而許多大都市在形成之時就推平道路,也許利於都市發展吧?!在單車踏板的反饋過程中,明顯感受到北京是一片沒有過大落差的平地,騎得舒服,容易在完成的過程中還能走馬看花。

最後,我輕鬆安全地把車運到了人民大學。


拼命就是這麼回事,在我不知道路有多遠時,我能傻呼呼的騎,太陽一路下山去,攝氏五六度的冷空氣,確實把我的腳凍得逐漸失去知覺,才順路走進超市買點東西順道回溫身子;最後在看見人民大學地鐵站的倒數距離路標,也才意識到身體的疲累,單純的自行車沒有避震,快進校門前,我只覺得自己身體快支解,屁股快散了……。

2 則留言:

kengyu 提到...

騎單車,在北京!
感覺挺酷的,
不過真的需要一個透氣又好用的口罩。
再加上穿件有護墊的車褲比較好。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have a good time~

Ling 提到...

給耕宇,
在北京,有一個笑話:有個老外因為想要健康一點,於是在北京有個慢跑的習慣,一年後,他死了。
你猜為什麼?


因為北京空氣太糟,他這一年來吸入太多廢空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