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店鋪介紹|街道上的打鐵店



後浦街道上的百年打鐵店

如果不是一個閒來無事的午後,決定步行過東門菜市場,這家打鐵店將繼續被咻咻咻的車陣給淹沒住,而永遠地與我錯過。在那之後,我又去拜訪了幾次,有時只是聊聊天,有次帶上家裡鬆拖的菜刀前去修理;老闆像對待朋友那樣,備好茶水點心,要我稍待一下,馬上能修好。


用來燒鐵的木炭,長年燻黑了打鐵店裡裡外外,包含店招牌「正 刂」。層層剝落卻牢牢不離的「刂」字,告訴附近居民,他們可以磨出鋒利的刀,提供敲打修補鐵製品的服務。
話說回來,「正利製刀廠」才是它體面又響亮的店名。

第二代老闆名叫陳泰山,十三歲起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藝,如泰山般勇健打鐵六十年,今年七十三歲。他的父親,也就是第一代老闆,並非金門本地人,少年時聽聞島上沒有打鐵行業,才從福建南安渡金,租下這個店面打鐵謀生,而落地生根。正利開啟後浦的打鐵業大門,至今已超過一百年,附近多家打鐵師傅最初也都師承自此,也是街坊鄰居的好幫手。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他們也曾挑著擔子進到各村落,為村人打鐵、磨刀修農具;比起買新的用具,以前的人們更習慣找打鐵店修修打打,恢復鐵製品的生命。

師傅陳泰山細心處理每個鐵件

那天,我到打鐵店叨擾時,陳泰山正在製作牛鼻環。靠著雙手、堅硬的鐵模機具和碳火,鏗鏗鏘鏘地將鐵條敲成一個個環,牛鼻環曲度漂亮接點平整,慢慢成形,這是他經年累月所積累出的工藝技術。

「很多需求是因為農業而起,像這些牛鼻環、耙子;這幾年一個村子都沒有一頭牛了,這些工作可想而知也將要沒落。」陳泰山從實地的產業鏈帶中,觀察著發展動向,卻也感嘆著將要失傳沒落的技藝。兩三年前,陳泰山曾經央請政府找幾名「八百壯士」(註)前來承襲打鐵,他願全力教學,可是後來,卻不了了之。

後浦街道近幾年正經歷店面大翻修風潮,老店鋪逐一關門,明亮店家開始進駐。從陳泰山父親創業起租來的店面,終將被房東收回重建,店家或許在這幾天就要關門。但在那天來臨之前,七十歲的打鐵師傅,仍然會街上為大家服務,他說:「如果房東說後天要拆,我明天才要把店面收起來」。百年老店與這條街道更是一種情感上的連結,與其說是一家打鐵店,正利更像一個聚會所。像傳統的商家那樣,在每日開張時敞開大門,門口矮桌有一壺濃茶和數個茶杯,打鐵的木炭上不間斷地燒熱水,那些各村各地的多年老友,總在熟絡地在晨間或飯後出現,坐著喝杯茶,彼此聊聊天;在一天結束前自發地一一組回木門板,收拾茶杯,跟彼此道聲再見。

*金門臨時契約工,大多進行環境維護工作,因每日薪資八百元,街坊以「八百壯士」代稱。


每天總有許多朋友到店門口聚會喝茶

店鋪:正利製刀廠
地址:金城鎮民族路106



營業項目:刀、農具及各式鐵件製造與修理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專訪|手繪後浦街道

(部分)後浦街道手繪圖

Introducing our new research/exhibit project--BIZ TALK, collecting stories of shop-owners and transformation on Kinmen's oldest streets as a slice of drastic changes going on in many big and smal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nd sketch courtesy of 陳亭儒.
我發現街道有著自己的時間性一個循環例如早上賣菜下午變成停機車的地方早上是花蛤小攤下午包包店開門營業雖然只是一個小觀察可是我是花了很多時間才發現這個默默進行的秩序

為了生意經計畫輾轉知道了陳亭儒以及她一筆一畫描繪出的後浦街道立面圖
台灣來的亭儒在金門大學讀了四年的建築系畢業設計選點後浦東門市場這裡是生活的市場也有遊客必經的貞節牌坊她期待遊客腳步放慢多看看這條街透過書透過行走極盡所能在街上停留得久些後來提出的是書店結合旅店的設計作品
在發展設計的過程中她在不同時間點觀察市場與街道的空間使用情形用攝影訪談歷史資料閱讀地籍圖調閱丈量並畫出這兩條以東門觀音亭為叉路點的街道立面圖街道改變得很快今年六月才敲掉的福記肉羹麵有幸留在畫上每天規律的菜販與熱鬧市井生活也被這些線條記錄下來

後浦街道手繪圖
一張張黏貼出整條後浦街道圖


以下是土豆與亭儒對話整理:

土豆(以下簡稱土):我們很驚奇發現這條細緻的後浦街道,都是用手繪的嗎?繪製的過程是如何?
亭儒(以下簡稱儒):是手繪完一張張A3大小的圖紙,再用繪圖軟體拼接起來來的。正式的街道之外,當時也有隨手在筆記本上畫一些巷弄透視圖。
過程包含:現場拍照、測繪、訪談,回到我的工作空間後,對照地籍圖畫出量體,再參考拍的照片跟googl街景圖,一棟一棟畫出來的。

土:大約畫了多久?
儒:從大四上學期末斷斷續續的畫,畫到大四下學期初左右,寒假時畫得比較勤勞。

土:怎麼會決定做後浦?以及後浦這兩路段?
儒:其實當初不知道畢業設計要做什麼,後來跟隨唐蕙韻老師的書《家鄉述懷:浯話金門》引導,裡頭提到她回到金門任教後,希望找到以前在台北求學時期的那種書香街區;而她是一個後浦街上長大的孩子,因此不斷在後浦巷弄或可能的空間中尋找可行性。或許是因為如此,我就將畢業設計的基地選在後浦小鎮,並且以這條居民活動最熱絡的道路為重。

土:市場、書店、路人、讀者,是相當有趣的關係,你當時是怎麼思考的呢? 儒:東門市場建築是半閒置狀態,但同時市場是居民生活很重要的地方,我希望透過設計,改善市場環境。會用「書店」概念,是因為從唐老師的書中看到了,〈誰解金門溫羅汀〉這篇,開始對後浦產生想像,也看到金門缺乏書店這件事。路人跟讀者有個共通性「閱讀」,他們閱讀城市/書籍,而「閱讀」本身需要消化與品嘗,希望旅人不要以速食的步調消化金門這座城市,希望他們能停駐久一點。

土:對於這條街道,你還有其他觀察嗎?
儒:藉由多次的觀察,我發現街道有著自己的時間性,就是一個循環。例如:早上賣菜,下午變成停機車的地方。早上是花蛤小攤,下午包包店開門營業。雖然只是一個小觀察,可是我花了很多時間才發現這件事,一個默默的秩序每天都進行著,有點像設計無所不在的隱形在生活中。我是透過這次設計的前置工作的觀察,才恍然大悟。

土:謝謝你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希望後浦街道透過不同的行動與介入變得更加有趣。
儒:謝謝,我也是在過程中慢慢認識這個生活四年的街道與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