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微笑的蔣公

[文]王冬冬

回到金門的第一個早餐,我騎過金城車站,十多年前民生大樓的新建,車站的翻新,唯一不變的是站在圓環高台的蔣公,紅褐色、帶著紳士帽、持著拐杖,微笑著面對金門最熱鬧交通最車水馬龍的民生路與人來人往的民眾。金門特殊的地理政治背景,使得蔣公銅像林立卻不見在去偶像時期移除,亦同成了與隨處可見的戰鬥標語、碉堡一般,為金門保留歷史的有形體。

人來人往世代交換,20104月起中國大陸舉辦了熱熱鬧鬧的上海世博會,201011月台灣也將開啟聽障奧運後的另一盛會─國際台北花博會,如同國際盛會般整體包裝也包含了行銷台灣觀光景點(當然這是台灣目前的「觀光迷思」,深層來說台灣人對本土的意識似乎並不那麼重要),台北市大同區、圓山區進行大規模的展館重建,當前附近也陷入交通黑暗期,所幸市政府對於通往北美館替代方案尚有進行;都市更新、水岸景觀是刻不容緩的市容重新上妝秀,一切看起來不足說明「好台北市」的還是盡量剷除翻新吧!街頭豎立起各種文字造型的植栽,作為宣傳圖樣,有文字如「2010台北花博會」、中山北路民族東路路口還有大型籐編蟲類在四個人行道出口處,來往路人彷如闖入原始叢林般。

而在回到金門,以為就這麼遠離台北中心嗎?難得的盛會當然不能僅行銷台北,「台北」只是相對於國際,無法明著稱台灣,台灣各地都需要配套以活絡觀光,於是在最重要的民生路上,掛起台北花博會的巨幅宣傳海報,作為地區觀光的行銷,公家機關縣政府前通道、工務局轉角處也花團錦簇,以綠美化之名的植栽硬生生種在離島的土地上,而蔣公圓環也處於都市植物之間,蔣中正先生彷彿站在叢林頂端。也許為了配合中央的國際活動、或響應世界的綠色概念,金門公式化的被套入同樣的模式,放棄原有的自然景觀,砍伐樹林擴建馬路,以進行所謂「都市更新」,不知地方政府單位是否有意識關於金門植物的特殊性、景觀的與眾不同?或者這些文化語言僅在行銷金門觀光時才被喚起?

辦活動重點在「他者」看見「我們」,在整個過程中何嘗不是個好機會讓「我們」看見「我們自身」呢?積極地向「都市化」條件靠齊,會放棄了自我嗎?對於中央,除了配合我們能有怎樣的自覺與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