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店鋪介紹|最好的相館時代

照相最好的時候是八二三砲戰時,照頭不行,照半身不行,要照全身,看看你有沒有缺手斷腿。那時候砲戰之後,阿兵哥的全家人都不放心他們的兒子(〈記憶、影像與時間:談金門的照相館〉(黃脩涵,2010))

相片,作為一種真實性的證明工具,在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後掀起一股照相業狂潮,也從此催生大小金門至少六十家的高密集度相館,直到軍隊裁撤以及你我也追不上的數位時代。


店址三遷的相館路

後浦北門巷裡的「閃光相館」是後浦地區至今還存在的四間相館之一,由蔡氏兄弟共同經營,開業四十五年來歷經的店面遷移和生意起落,反映攝影科技的發展與金門近代史的商業軌跡。

你或許好奇,彼時金門經歷戰地政務,交通不便、資訊封閉,入照相這行該如何著手? 〈記憶、影像與時間:談金門的照相館〉一文道出早期在各派系相館中學習的師徒制傳統。民國59年,哥哥向北門新環球相館學照相與沖洗技術,隔年乘著新市里熱鬧的軍人消費市街,「閃光相館」在山外開業。只是,工作路途遙遠,一年後(民國62年),兄弟倆決定搬到後浦北門中興路。

幾經搬遷,車站落定後浦北門,附近儘是為軍人而開的各類休閒場所:冰菓室、撞球間、相館、戲院、書店、軍用品店
「當時北門地價房租最貴,光這裡就好幾家相館,新環球、永美、麗光、中興、藝家還有我們這家。」豐富程度可比這些年民生路上執業的各科診所。

又過幾年房租漲價,閃光於是二度搬店。民國67年,搬進民生路住宅區巷內,位置相當低調,要不是街角兩側巨大的店招牌,你很容易就晃眼錯過,甚至懷疑這個角落怎麼會有生意。

牆上櫃裡累積幾十年來客人照片,成為相館具代表的背景


「這間房子是自己買的,一樓店面、二三樓我們兄弟住。還在街上時我們就觀察:車站在民生路頭,後浦有三家戲院,金城、金聲跟後來開的中興戲院(註)。兵仔下公車後會走巷子去戲院,避開正路上的憲兵隊,那自然會經過這裡。」老闆的店址當然是跟著人潮與商機,只是幾年前購屋時,還沒預測能如此幸運。

老闆喜孜孜地接著說「搬到這裡以後,我們的生意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咧!」

軍人假日愛租相機拍照,上午租下午歸還。他們也定期到下庄的相館收底片,每次幾百袋,加起來也有個七百多卷。相館內則是不間斷地沖洗照片,客人很多,還請一個小姐在前台收取件。老闆說,那時候每家都會請個櫃檯小姐來顧著,這或許也跟軍人招攬有關吧。

生意極好的那段期間,兄弟倆一天休息三四小時,一年也只能歇個兩三天。


相館生意有起也有落

民國80年代各離島開始撤軍,看似仰賴軍人消費的照相業,竟穩穩地,度過這波衝擊。這要回溯十年前,也就是民國70年代軍管規定鬆綁,各家能合法購買相機。也因此雖然軍人減少,家戶的沖洗量仍足以支撐相館營運。一波波的浪潮,正考驗著相館的接招能力。民國76年開放民航機在金馬起降的政策,金門人跟上搭機赴台拍婚紗的流行,因而大幅減少結婚紀念照客源。當年,曾經有家「一世情緣」身先士卒在金門專做婚紗攝影,沒幾年,改做小吃業。真正擊垮傳統攝影業的,是數位化時代,它改變一般人的攝影習慣,記憶卡與硬碟裡的存檔無止無盡,真正洗出來的相片不到千百分之一。

攝影棚內沒有當年的風華,卻仍是當地居民拍攝證件照的去處


「現在只有需要拍人頭照時候才會來相館。」

玻璃櫃檯背板壓著滿滿的人頭照、家族合照,從泛黃照片裡的髮型服裝,大約能分辨出至少二十年前的流行;角木釘的小說書櫃支架成了積灰而空蕩的雜物櫃。自家店面,老闆兄弟輪流開店,他細數昔日同業:金馬已經歇業、金門改建、永美改做餐飲,而新環球早就關門。

「全後浦剩下四家相館:閃光、彩虹是自己的房子,還有兩家柯達連鎖店。按比例來看,只剩下20%的沖洗需求,而那20%就在兩家柯達我們是拼不過連鎖店的,就像你喝咖啡一樣,知道哪家咖啡好喝,就會去他的連鎖店。」

幾經時代轉折,個體戶相館歷經十萬大軍的攝影潮、各家戶擁有相機和數位化時而蕭條的生意興衰。近些年,你若進到這些風華過的老相館洗照片,或許還得等沖印量足夠才能隔日取件。無視紙袋上「23分微電腦快速沖印」的服務保證吧,相館空間的蛛絲馬跡,以及與老闆閒談間,去走一遭你那曾或不曾歷過的輝煌年代。



註:金城大戲院(後改為金門大戲院)為信用合作社現址、中興戲院(又稱育樂中心)為現國民黨部、金聲戲院位於民權路上與中正國小相對的街廓,現為空地。


店鋪|閃光攝影社(1970至今)
老闆|蔡振瓊兄弟
地址|金城鎮民生路4527
營業項目|照相、沖印、小說出租、晒圖